来源:人气:522更新:2025-07-09 18:01:04
2025年步入下半年之际,梳理上半年电视剧的创作动态与播出表现可见,题材多元化与类型多样化已成为显著趋势。大量剧集通过差异化的叙事内容与多元的艺术实验,为观众带来新颖的审美体验,凭借自身亮点形成收视热点。然而在繁荣表象下,亦存在值得行业与研究者深思的问题,例如对"电影化"制作的过度追求。文汇报特邀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共同探讨分析上半年国产剧的发展特征、亮点表现、争议焦点及面临挑战,并对后续创作方向提出建设性思考。
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国产剧在播出规模与制作水准、题材类型与叙事视角、内容创新与艺术追求等方面均展现出积极态势。现实题材、年代叙事、悬疑涉案、古装历史、法制斗争、革命史诗、谍战传奇等剧种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与看点。可以发现,长剧依旧稳固占据主流市场,整体规模保持稳定。
戴清表示,与李老师观点一致,长剧市场在持续感受到微短剧冲击的同时,仍保持着坚实的基础。这既源于观众对长剧的持续消费需求,也得益于创作者在作品中展现的多元探索。他认为微短剧短期内难以撼动长剧的市场地位,因为其在内容构建与创作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长剧的核心竞争力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优势。
文汇报关注到,两位专家均强调了国产剧在内容创新上的突破。李京盛列举了两部印象深刻的作品:《护宝寻踪》通过文物保护与考古实践,重塑盗挖文物题材,展现青年考古工作者的成长轨迹,完成对传统盗墓剧的革新;《人生若如初见》则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历史变迁与人物命运交织呈现,引发观众对历史兴衰的深层思考。这两部非热门题材作品,凭借突破常规的创作勇气,为国产剧的内容拓展与主题深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上半年革命历史题材剧《我叫张思德》和《潜渊》虽非多产,但其播出有效维系了该类型在创作领域的存在感。其中《我叫张思德》以真实人物为蓝本进行故事化演绎的创作策略,为后续同类作品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期播出的年代剧《六姊妹》《北上》、古装剧《藏海传》《长安的荔枝》以及都市职场剧《蛮好的人生》等,共同构成了市场热点。这些作品展现了创作者在传统题材领域内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在微短剧凭借强反转叙事占据市场焦点的背景下,长剧创作者并未盲目跟风。《我的阿勒泰》去年展现的慢节奏美学探索,今年在《黄雀》《棋士》《在人间》等作品中得到延续。王宝强主演的《棋士》在角色塑造上呈现新颖视角,徐兵执导的《在人间》则通过意识流手法讲述多重人格故事,充分体现了创作团队在叙事形式与主题表达上的实验精神。
这种持续的创新实践释放出明确信号:长剧若能在叙事手法、精神内核与题材拓展等方面保持求新求变的创作意识,将始终具备吸引观众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市场上既有现实题材的深耕,也有类型创新的尝试,展现出中国剧集创作多元化发展的积极态势。
文汇报指出,2025年上半年悬疑涉案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态势,从《漂白》到《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无尽的尽头》《借命而生》《刑警的日子》《完美的救赎》等十余部作品接连上线,形成了独特的播出格局。李京盛分析称,这类剧集凭借紧凑的叙事节奏和清晰的类型辨识度,在市场中占据显著地位。部分作品通过精良的制作水准、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对社会犯罪现象的深度剖析,不仅展现了戏剧张力,更传递了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近年来,部分电视剧因对犯罪分子形象的塑造及犯罪过程的过度呈现引发观众争议。这些作品既是2025年上半年剧集市场的关注焦点与创新亮点,也暴露出当下创作中亟需探讨的隐忧。例如,为增强戏剧张力刻意颠倒叙事时序,采用碎片化与多时空交错的结构引发认知混乱;在案件呈现上突破常规尺度,缺乏艺术与现实的边界把控,削弱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对电影化手法的过度依赖,导致画面质感与氛围营造成为创作重心,却忽视了内容深度与思想表达的构建。值得关注的是,电影导演参与电视剧创作已成为显著趋势,王家卫执导的《繁花》以独特的视听语言重构国产剧创作范式,使"电影化"概念被广泛视为提升剧集艺术水准的途径。然而这种创作转向也带来深层思考:当电视剧过度借鉴电影的镜头美学时,可能抬高大众文艺的观赏门槛,进而影响观众群体的多样性。
电影与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各自拥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叙事逻辑及观赏语境。电视剧若一味效仿电影的创作模式则未必明智。这种现象背后往往伴随着艺术评价体系中潜藏的偏见,将电影视为更高雅的艺术形态,而忽视了电视剧作为独立门类的美学价值。实际上,二者本应是相互借鉴的创作关系,而非存在等级之分。戴清对此表示认同,认为电视剧在视听语言成熟度与制作水准精细化方面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然而,电影的创作多样性同样值得关注,从《盗梦空间》的非线性叙事到《星际迷航》的科幻美学,从写实风格的《少年的你》到融入东方意境的《小城之春》,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可能性。在电视剧领域,《北平无战事》《琅琊榜》《繁花》等作品也证明了创作手法的多元化,电影化并非仅有意识流或诗化电影的单一路径。
此外,电视剧创作中需特别关注其作为大众传媒艺术的叙事承载力、传播语境及受众审美需求,同时应明确区分其与电影的差异。过度追求电影化易导致叙事表达被影像形式所挤压,甚至因形式的过度堆砌而削弱内容传达。将过多精力投入影像追求而忽视剧本根基,反而适得其反。电视剧创作常处于限制与突破的矛盾中,创作者需正确认知作者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平衡关系。若缺乏节制,则可能损害作品的艺术表达力。李老师曾提及时空碎片化与多时空交织的叙事策略,我们团队自2019年起的研究表明,非线性叙事手法与观众口碑呈现正向关联,观众普遍接受并欣赏此类叙事方式。然而,这种手法对编导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正如艺术创作中形式与内涵应相得益彰,如同阳光透过窗户洒入室内,而非将窗框装饰得过于醒目以致遮蔽光芒。以《漫长的季节》《沉默的真相》等作品为例,正是通过非线性叙事深化了内容表达。《开端》虽本质为一起公交车爆炸事件,但借助时空穿越的叙事结构,逐步揭示车上各人物的生活困境,赋予故事强烈张力。然而,部分作品在运用此类手法时存在不足,导致形式与内容失衡。
李京盛认为,随着观众对电视剧故事深度的需求不断升级,以及对叙述技巧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提出更高期待,创新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增强作品吸引力,使核心价值观更易被受众接受。这种艺术突破并非单向度追求形式创新,而是通过跨艺术门类的创作借鉴实现叙事革新。然而,若仅依赖视觉呈现的复杂化来掩饰内容空洞或缺乏新意,则不如回归传统叙事结构,以扎实的线性叙事构建经典作品,正如《人世间》所展现的那样。
作为一部聚焦当代国家安全题材的谍战剧,《绝密较量》的创作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此类题材涉及专业领域知识,创作者需投入大量时间深入调研;其次,因存在敏感内容限制,创作空间受到较大压缩,难以进行自由的艺术发挥。该作品更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剧情警示公众,即便身处和平年代也需时刻警惕国家安全风险,提醒观众间谍可能潜伏在日常生活中。部分观众倾向于将此类作品与西方商业间谍片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相比较,但中国国安剧的创作需严守现实基调,过度虚构将违背题材本质与国家立场。刘江导演的《绝密较量》相较于其经典作品《黎明之前》,确实体现出当代国安剧更高的创作难度。在传统谍战剧中,主角掌握主动权,敌人处于明处;而国安剧则需要在暗处追踪敌方行动,被动应对复杂局势。这也导致近年来《于无声处》《浮出水面》《暴风眼》《特工任务》《绝密较量》等国安剧的观赏性难以超越《暗算》《潜伏》《伪装者》《叛逆者》《追风者》等经典谍战剧,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题材定位的不同。
《刑警的日子》相较于高导早年作品《征服》,在呈现刑侦涉案内容方面展现出明显进步,其叙事更为平实细腻,摒弃了夸张渲染与酷炫表演,也未刻意凸显反派角色的吸引力。这种克制而真实的表达方式成为其独特优势。然而需注意,《我是刑警》以刑警成长为线索,既展现职业晋升轨迹,也承担着为刑侦技术立史的使命,其案件类型以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及积案为主(占比达84%),小案仅占16%,与《刑警的日子》聚焦基层警员日常工作的定位形成鲜明对比,二者虽同属刑侦题材却各具特色。
在观察上半年电视剧市场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作品虽整体评分平平,却因包含高分元素而获得观众热烈反响。对此现象,戴清认为这类似中学阶段偏科学生的状况——虽总分未必突出,但某学科的优异表现往往更易获得关注。虽然理想状态下希望实现全流程各环节的完美契合,但现实中这种状态较为稀缺。在融媒体时代注意力稀缺的背景下,内容创作者更需要通过突出亮点、塑造鲜明特色来争夺观众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相较均衡但缺乏记忆点的叙事,具有辨识度的创作更容易引发市场共鸣。
职场剧《蛮好的人生》虽豆瓣评分中规中矩,但凭借密集的情节反转和带有明显短剧化倾向的戏剧冲突(如打脸桥段与摇人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孙俪饰演的胡曼黎展现出了鲜活的人物特质,这位遭遇失婚失业、被迫卖车卖房的都市中产女性,既以坚韧的生命力令观众赞叹,又通过为薛晓舟打抱不平、痛斥有钱任性的小艾总等行为,诠释了内心善良与自尊的双重力量,其在困境中坚守人性光辉的表演令人动容。而古装剧《折腰》虽评分平平,却在年轻观众中颇受欢迎,剧中展现的江山美人、家族世仇等传统元素,最终通过爱情力量实现跨越,配合演员精准的表演诠释,使作品在情感张力与历史厚重感方面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当创作手法缺乏突破时,对既有元素的极致雕琢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折腰》正是通过这种深耕细作,在演员表演、情感浓度及家国情怀的呈现上,形成了区别于《长风渡》等同类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谈及下半年待播的国产剧时,两位专家表达了对行业发展的积极看法。戴清认为,随着革命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等新类型作品的陆续登场,国产剧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整体质量值得期待。李京盛则指出,2025年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具有特殊意义,革命历史题材剧将成为下半年播出重点。据悉,《阵地》《归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的河山》等作品已进入播出安排,其中历时八年创作的历史大剧《太平年》也将于下半年亮相,这或将重新点燃观众对历史正剧的关注热情。
2025年上半年播出的影视作品,在呈现诸多亮点与热点的同时,也暴露出值得创作者与行业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多数作品在题材选择与创作手法上仍沿袭传统模式,缺乏对核心主题的深入探讨与题材创新的突破,呈现出内容深度不足的局限性。其次,部分作品过度聚焦于服装道具与场景还原的视觉呈现,却忽略了叙事内容本身的深刻性与多样性,尤其在古装剧领域,对形式感的刻意追求往往导致内容流于表面,空有满屏的古风古韵却难掩空洞乏味的本质。现实题材作品则普遍转向“年代叙事”,在描绘当代生活时,往往仅以单集作为收尾,导致现实热度感的缺失。期待下半年的剧集能够带来更多突破性作品,实现国产剧的创新发展。从长远来看,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持续期待,正是推动影视行业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理想的行业生态应是长剧与微短剧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空间。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